建平古老的长城—战国燕长城
古意苍凉
大地空旷,在塞北,在辽西,古意苍凉,远眺近观,都有许多风景,令游人 久久难忘走在长城之上,俯身抚摸这些燕秦长城上的石头,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石块,都已经成为山的一部分,牢牢地抓住大地,似乎石头也生了根
每一块石头上 都长了斑驳的石花和苔藓,很苍老,很凝重,要知道,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岁月流转,时光匆匆几千年过去,眼前不再有烽火硝烟,不再有羌笛悠悠, 不再有厮杀呐喊,不再有鼓角争鸣
石龙或土龙
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历史专家考古论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燕秦长城,虽经风雨蚀变,但仍可探寻它的踪迹,在烧锅营子乡的下霍家地前山,经烧锅营子南山,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走向清楚,石砌结构清晰,长宽约2米,高0.2到1米左右的长城墙遗址,还可看出墙体,城堡及亭障等遗迹沿线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屯粮的附属城池,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石墙蜿蜒起伏在连绵的山颠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是当时防御外族侵扰的天然屏障
南长城 北长城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建都于蓟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是为下 郡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部,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 城,一道是南长城,一道是北长城
燕秦长城
在建平县境内,古长城遗址有两段:北部的这一 段是就是燕秦长城,这道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县北梁跨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境内热水农场下湾子,然后穿过九道高山大梁,跨过八条深谷和大河,最后从 二十家子镇延伸到了内蒙古的敖汉境内,在建平县境内燕秦长城经过热水,老官地,黑水,烧锅营子,二十家子等五个乡镇,长达一百六十多华里。其中南部的一段是汉长城,经过八家农场,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镇的孤山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个乡镇,
秦开却胡
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 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 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 内蒙古赤峰跨老哈河,入辽宁省建平县,出辽宁省界复入内蒙古敖汉旗
石筑长城
燕长城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上看就是就地取材,科学砌筑石筑长城,均用自然大石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 中间以乱石碎块或沙砾等充塞,因此较坚固,至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长城,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在很难找 寻,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 异常茂密据当地的老乡介绍,种植在土长城上的庄稼,都比较茁壮燕秦长城之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长城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 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须跨河流便设立渡口遇到悬崖峭壁,也充分利用
秦统一六国后,又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防御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长城的走向和基础,其余废除不用这段长城荒废之后,自然坍塌比较严重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朝阳市建平县
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画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
满目山河空念远,吾辈今朝更图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苏婉蓉]